声明

本文是学习GB-T 32587-2016 旅客列车DC600V供电系统.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客列车 DC600V
供电系统及部件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牵引的DC600V 供电制式旅客列车及动力集中动车组。

本标准也适用于内燃牵引的DC600V
供电制式旅客列车及动力集中动车组(供电辅助发电机组除

外)。

动力分散动车组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02 轨道交通 牵引供电系统电压(GB/T 1402—2010,IEC 60850:2007,MOD)

GB/T 2423.4—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Db:
交变湿热(12 h+

12 h 循环)(IEC 60068-2-30:2005,IDT)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GB 4208—2008,IEC 60529:2001,IDT)

GB/T 15142—2011 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
方形排气式镉镍单体蓄

电池

GB/T 21563 轨道交通 机车车辆设备 冲击和振动试验(GB/T 21563—2008,IEC
61373:

1999,IDT)

GB/T 24338.4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3-2部分:机车车辆 设备(GB/T
24338.4—2009,

IEC 62236-3-2:2003,MOD)

GB/T 25022—2010 机车车辆车端电气通信(控制)连接器

GB/T 25023—2010 机车车辆车端动力连接器

GB/T 25119—2010 轨道交通 机车车辆电子装置(IEC 60571:2006,MOD)

GB/T 32595—2016 铁道客车及动车组用电气控制柜

TB/T 1507 机车电气设备布线规则

TB/T 1508—2005 机车电气屏柜技术条件

TB/T 1759 铁道客车配线布线规则

TB/T 2397—1993 铁道空调客车用发电车试验方法

TB/T 2977 铁道车辆金属部件的接地保护

UIC 552 列车供电-列车线路标准技术特性(Electrical power supply for
trains-Standar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 line)

3 环境条件

3.1 环境温度: -40℃~+45℃。

3.2 存储温度: -40℃~+60℃。

GB/T 32587—2016

3.3
相对湿度: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5%(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为25℃)。

3.4 海拔高度:≤2500 m。

3.5 振动和冲击应符合GB/T 21563 的规定。

3.6 电气化区段接触网网压符合GB/T 1402 的规定。

3.7 列车运行区段环境条件与上述条款有差异时,由用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

4 系统组成及技术要求

4.1 系统组成

4.1.1 列车 DC600V 供电系统采用集中整流、分散变流方式。系统主要由
DC600V 供电电源装置、车 端连接器、DC600V/AC380V
客车空调逆变电源(以下简称为逆变器)、DC600V/DC110V 客车充电器
(以下简称为充电器)、客车电气综合控制柜、蓄电池组、DC600V
输配电电线电缆及用电负载等设备 组成。

4.1.2 列车供电系统与部件应按本标准及规定程序设计生产。

4.1.3 电力和内燃机车牵引供电、发电车供电的旅客列车,DC600V
供电采用两路独立供电方式;动车
组采用几路独立供电方式应根据供电容量及供电装置的型式作具体确定。

4.1.4 机(或发电)车、客车DC110V
电源应互相独立,客车之间应全列贯通,各车厢蓄电池及充电器通
过防止逆流二极管与DC110V 干线并联。 DC110V
干线应有绝缘检测装置,对地小于2 kΩ 时报警,宜
有绝缘数值显示。动车组可按单元组合方式具体确定。

4.1.5 列车 DC600V
供电系统应设置两级接地保护电路。编组中客车的接地保护动作应先于DC600V
供电电源装置保护。

4.1.6 车载和地面DC600V 供电电源装置均设置 DC600V
供电干线接地保护电路,应采用电阻中点接
地保护电路,电阻中点接地保护等效电路原理图见图1,宜采用图1a)。

4.1.7 客(拖)车每节车厢电气综合控制柜内设本车 DC600V
在线绝缘检测装置,在本车直流漏电电流 超过保护设定值(100 mA)
时,应切除本车 DC600V 供电。在首尾车应设置干线绝缘检测装置,监测干
线绝缘状态,对地绝缘电阻小于800Ω时报警,应有绝缘数值显示。

style="width:8.51331in;height:3.04678in" />

b)

说明:

1) 电阻的选取以DC600V 正负线单点接地时形成的接地电流不大于300 mA
为限。

2) SV 为电压传感器或类似装置。

1 中点接地保护等效电路原理图

4.1.8
客(拖)车内未隔离的且由逆变器供电的交流负载中性线不接地,所有设备的金属外壳设接地
线。车体的接地保护要求应符合TB/T 2977
中的规定,转向架接地和保护电阻的布置见图2,保护电阻

值应符合 UIC 552 中的规定。

GB/T 32587—2016

style="width:7.15332in;height:3.43332in" />

说明:

1——车体;

2——转向架;

3——轴箱绝缘;

4——轴箱;

5——车轴;

6——接地电阻(刷);

7——保护电阻;

8——钢轨。

2 接地和保护电阻布置图

4.2 系统技术要求

4.2.1 绝缘性能

DC600V、DC600V/AC380V 兼容供电、AC380V、DC110V
线间及其分别对地间的绝缘电阻值应符

合表1的要求。

特殊应用环境条件下,DC600V
供电系统绝缘性能要求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确定。

1 绝缘电阻 单位为兆欧

额定电压

兆欧表等级

车辆对象

相对湿度

<60%

60%~85%

>85%

DC600V

DC600V/

AC380V兼容

1000 V

新造单车

≥10

绝缘电阻不低于

内插法计算的

限值"

≥2

运用列车

线间≥2

线间≥0.6

线地间≥1

线地间≥0.3

运用单车

线间≥4

线间≥1

线地间≥2

线地间≥0.5

AC380V

1000 V

新造单车

≥10

≥2

运用列车

线间≥2

线间≥0.38

线地间≥1

线地间≥0.22

运用单车

线间≥4

线间≥1

线地间≥2

线地间≥0.5

DC110V

500 V

新造单车

≥10

≥2

运用列车

线间≥2

线间≥0.38

相对湿度在60%~85%范围内时,按线性内插法计算绝缘电阻的最低限值。

GB/T 32587—2016

4.2.2 介电强度

DC110V, 工频1500 V 耐压1 min,无击穿或闪络现象。

AC380V、DC600V、DC600V/AC380V 兼容供电线路,工频2500 V 耐压1 min,
无击穿或闪络

现象。

特殊应用环境条件下,DC600V
供电系统介电强度性能要求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确定。

4.2.3 供电容量

电力机车:≥2×400 kW;

内燃机车、动车组、发电车、DC600V 地面电源: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确定。

4.2.4 干线电压

4.2.4.1 DC600V 输电干线额定电压 DC600V,
电压允许波动范围 DC500V~DC660V, 相对峰-峰纹波
因数小于15%。瞬态过电压720 V 允许持续不大于2 s,瞬态过电压1200 V
允许持续不大于200 μs。

4.2.4.2 DC110V 输电干线额定电压 DC110V,
电压允许波动范围 DC88V~DC125V, 相对峰-峰纹波因

数小于15%。

4.2.4.3 在20辆客车编组满载工况下,首尾客(拖DC600V 输电干线的电压降应小于5%。

4.2.5 供电安全

4.2.5.1
电力机车司机室应设置具有机械、电气连锁功能的供电操作钥匙,用于投切列车供电电源,机
械上保证仅在停止供电位方能取出供电钥匙。客车应设置具有供电安全联锁功能的供电控制电路,紧
急情况下应能终止列车供电。

4.2.5.2
电力机车的两路供电装置应分别设有接地、过流、过载、过电压保护电路和短路直接保护措施,输
出电压、输出电流显示装置及用电计量装置。交流侧停止供电后,1 min
内输出电压应降至36 V 以下。

4.2.5.3 内燃机车、发电车、动车组、DC600V
地面电源供电时的供电安全措施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确定。

4.2.6 DC110V 负载分级及欠压保护

为防止蓄电池过放,DC110V
用电负载应按列车安全运行要求分级控制。控制电路、防滑器、轴温
报警器、应急照明等不允许中断供电的负载由DC110V
干线供电,客车紧急通风、正常照明等负载由本

车 DC110V 供电装置供电。 DC110V 供电回路应设置欠压保护电路。

4.2.7 电磁兼容性

系统内各主要部件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 GB/T 24338.4 的规定。

5 部件技术要求

5.1 DC600V 供电电源装置

5.1.1 输出额定电压 DC600V, 控制精度±5%,电压允许变化范围
DC520V~DC630V 。 电力牵引时, 相控整流方式下的额定输入电压为
AC860V、50Hz。 当网压低于17 .5 kV 时,停止向列车供电。内燃
机车、发电车、动车组、DC600V
地面电源供电时停止向列车供电的条件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确定。

5.1.2 400 kW 电源设备额定输出电流667 A, 最大直流电流750 A、限 时 1
min 。 内燃机车、动车组、发 电 车 、DC600V
地面电源装置供电电源的输出电流按车辆编组的实际用电量确定。

5.1.3
输出电压相对峰-峰纹波因数小于15%,应避免电源装置与用电设备之间可能产生的电压振荡,尤

GB/T 32587—2016

其是客(拖)车负载变化范围较大的情况。电源装置应具有软启动功能,输出电压上升率不大于500
V/ms。

5.1.4 供电装置相互绝缘的电路之间及其对地间的绝缘性能应符合 TB/T
1508—2005 的规定。

5.1.5
供电装置应有输出过流、过压、短路保护功能,并有接地保护电路,其报警限值范围为120
mA~

170 mA。

5.1.6 供电装置的安装应符合GB/T 25119—2010 中5.3的规定。

5.1.7
供电装置采用的电线电缆、接头、插头、插座、接线座的接线方式应符合TB/T
1507 的规定。

5.1.8
对相控整流电路,脉冲变压器和触发脉冲输出部分应有抗干扰能力,当控制设备没有信号输出
时,晶闸管不应出现误导通。

5.1.9
供电装置在额定工况下的效率应大于90%,环境温度为+40℃条件下,温升应小于40
K。

5.2 车端连接器

5.2.1 车端连接器的主要技术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其他要求应符合GB/T
25022—2010 和 GB/T

25023—2010 中的规定。

5.2.2
客车采用的车端连接器,其插头对连接电缆性能应符合电缆相关标准或用户的规定。

5.2.3 车端连接器应有防尘、防雨等密封措施,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GB4208 中
IP65 级的规定,与车体

连接端面应采取相应的密封措施。

5.2.4
当应用于特殊环境条件下或采用车下或密接式连接器时,允许用户与制造商协商确定。

5.2.5 车端连接器包含 DC600V 动力连接器、DC110V 动力连接器、AC380V
互备供电动力连接器、通 信连接器。

2 连接器主要技术性能

技术性能

连接器分类

DC600V动力连接器

DC110V

动力连接器

AC380V互备供电

动力连接器

通信连接器

结构

二极四芯

二极二芯

四极四芯

额定电压

DC750V

DC110V

AC500V

AC500V

额定电流

670 A(二芯并联) 130 A 100 A 15 A

接触电阻

≤0.0002 Ω

≤0.0002 Ω

≤0.0002Ω

同轴接触对内导体接触电阻≤

0.01 Ω

同轴接触对外导体接触电阻≤

0.005 Ω

其余接触对电阻≤0.002Ω

绝缘电阻

正常条件下≥

800 MΩ

湿热试验≥20 MΩ (1000 V兆欧表测

量 )

正常条件下≥

800 MΩ

湿热试验≥20 MΩ

(500 V兆欧表测量)

正常条件下≥

500 MΩ

湿热试验≥5 MΩ

(500 V兆欧表测量)

正常条件下≥500 MΩ

湿热试验≥20 MΩ

(500 V兆欧表测量)

介电强度

工频3000 V耐压

1min,无击穿或闪

络现象

工频2000 V耐压 1min,无击穿或闪

络现象

工频2500 V耐压

1min,无击穿或闪

络现象

工频2500 V耐压1 min,无击穿

或闪络现象

接触对温升

≤60 K

≤60 K

≤60 K

≤60 K

插拔寿命

≥5000次

≥2000次

≥1500次

≥2000次

GB/T 32587—2016

2 ( 续 )

技术性能

连接器分类

DC600V动力连接器

DC110V

动力连接器

AC380V互备供电

动力连接器

通信连接器

插头对导线

最大截面

4×150 mm² 2×35 mm² 4×16 mm²

其他

射频同轴接触对最高使用频率 100 MHz,标称特性阻抗75 Ω,

电压驻波比<1.3

5.3 列车干线

干线用电缆性能应符合电缆相关标准或用户的规定,DC600V
干线各接触对电缆导线截面不应小

于150 mm²,AC380V 互备供电干线每极电缆导线截面不应小于10 mm²,DC110V
干线每极电缆导线

截面不应小于35 mm²。

DC600V 干线的接地保护及短路保护由DC600V 供电电源装置保护。

DC110V 干线的短路保护由每辆车设有的DC110V
干线熔断器及充电器输出熔断器和蓄电池熔断

器保护。

5.4 客车电气设备

5.4.1 布线

布线应符合TB/T1759 及车辆设计规定的电路图及布线图的要求。

5.4.2 逆变器

5.4.2.1 额定输入电压 DC600V, 允许电压波动范围
DC500V~DC700V, 相对峰-峰纹波因数小于 15%。逆变器可承受 DC720V
持续不小于2 s、DC1200V 持续不小于200 μs 的瞬态过电压,逆变器可
停机保护,但器件不应损坏。

当输入电压小于DC500V 时进行欠压保护,停止输出。

当 DC500V≤ 输入电压≤DC540V
范围时,允许逆变器降频降压输出,但要保证交流输出的压频比

V/f=C(7\<C\<8), 最低稳定输出频率不应低于40 Hz。

当 DC540V \<输入电压≤DC660V
时,逆变器应正常输出,保证其交流电压稳定度不大于 AC380V

±19 V,50 Hz±1 Hz。

当 DC660V \<输入电压≤DC700V 时,逆变器交流输出应保证 AC380V±38V,50
Hz±1 Hz。

当输入电压大于DC700V 时可以进行过压保护,停止输出。

5.4.2.2 标准输出容量可分为10 kVA 、15 kVA 、35
kVA 、50 kVA 和60 kVA 等级或该系列等级组合,
其中单相输出容量由用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

5.4.2.3 采用恒压恒频(CVCF
方式,在额定输入电压条件下,其输出电压如下:

a) 三相交流电压有效值380 V
(正弦波输出,正弦性畸变率小于10%,谐波含量小于5%);

b) 单相交流电压有效值220 V
(正弦波输出,正弦性畸变率小于10%,谐波含量小于5%)。
电压瞬态变化率(dv/dt)≤500 V/μs,当输入电压低于DC540V
时,允许电源降压降频输出。 变压变频(VVVF)
设备标准输出电压由用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

GB/T 32587—2016

5.4.2.4 恒压恒频设备标准输出频率50 Hz,
频率稳定度为±1 Hz 。 变压变频设备标准输出频率由用 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

5.4.2.5 控制电压DC110V,
允许电压波动范围DC77V~DC137.5V, 相对峰-峰纹波因数小于15%。

5.4.2.6
过分相时逆变器的供电间隔、起始频率和上升斜率应与空调压缩机匹配。

5.4.2.7 逆变器效率不应小于90%(额定输出负载
5.4.2.8
逆变器启动和正常工作时,对输入电源产生的相对峰-峰纹波因数应小于10%。

5.4.2.9
各相对称负载情况下,三相输出电压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三相电压平均值之差不应超过平均
值 的 2 % 。

5.4.2.10
额定输入电压条件下,负载在额定负载的10%~110%范围内变化时,输出电压稳定度不大
于±2.5%。满载输出条件下,输入电压在540 V~660V
范围变化时,输出电压稳定度不大于±5%。

5.4.2.11
逆变器输出所带三相负载允许有不大于20%的不平衡。

5.4.2.12 逆变器采用VVVF
启动控制方式,满载启动时间不应大于15s, 启动过程中,风机和压缩机
电机启动电流的最大值 Imx 应小于稳态电流 Iu
的1.5倍,出厂检验允许采用普通感应电动机作为负 载,进行模拟试验。

5.4.2.13
逆变器在50%负载状态下稳定运行时:突加三相制冷压缩机负载(电功率为4 .50
kW~ 6.81kW),
逆变器应能正常运行,不允许发生停机或再启动现象;单相输出端突加单相制冷压缩机负载
(功率为150 W) 时,逆变器应能正常运行。

5.4.2.14
逆变器应有一定的承受输入电压的突变能力及输入过电压、输出负载过流、缺相、短路和半导
体器件过热等保护功能。

5.4.2.15 逆变器工作时,噪声不应大于70 dB(A处)。

5.4.2.16
逆变器应有过分相区后自动软启动功能,输出延时的间隔时间为55 s~60
s,对于为餐饮电 器供电的逆变器,从DC600V
电源有电到逆变器正常交流输出的时间不应超过30 s。

5.4.2.17
在环境温度+40℃条件下,主要功率器件散热器的表面温升小于40 K。

5.4.2.18
针对电力电子功率器件高频开关工作时导致的漏电电流高频分量过大,应设有相应的抑制

装置。

5.4.2.19
单车配置两台逆变器时,两台逆变器之间应相互热备,热备控制电路应保证在故障逆变器主
控制电路失效时能够正常工作。当某一台逆变器发生故障停止输出并发出开关量故障信号时,另一台
逆变器应同时停止输出,如果是可恢复故障,两台逆变器应自动重新启动;如果是不可恢复故障,应先使
逆变器减载信号有输出,吸合热备接触器,经一定延时后,正常的逆变器重新启动。

5.4.2.20
单车仅配置一台逆变器时,逆变器应设置与相同单台逆变器配置相邻客车的逆变器之间的互
备供电功能。互备供电控制电路应保证在故障逆变器主控制电路失效时能够正常工作,需监视本车逆
变器的正常、故障、减载等状态信号及交流输出接触器、互备供电接触器的状态,监视和发送扩展供电请
求、扩展供电允许信号,进行逻辑判断,连锁控制。两相邻单逆变器配置客车的逆变器通过
AC380V 互
备供电连接器、供电干线、供电控制连锁电路,实现互备供电。当某一台逆变器发生不可自恢复故障停
止输出并输出开关量故障信号时,向邻车逆变器发送互备供电请求信号,邻车逆变器收到信号后停止输
出,发出互备供电允许信号、互备供电接触器驱动信号、减载信号,并经一定延时重新启动本车逆变器;
故障逆变器收到互备供电允许信号后,发出互备供电接触器驱动信号、减载信号,同时两车逆变器通过
网络向电气综合控制柜发送相应供电模式代码。

5.4.2.21
逆变器应设有车辆级网络通信接口,通过此通信接口能够传输逆变器的主要电气参数及状态

代码。

5.4.2.22 逆变器三相交流输出电压应为顺时针相序。

5.4.2.23 按照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进行设计,提交计算报告。

GB/T 32587—2016

5.4.3 蓄电池组

5.4.3.1 蓄电池组应符合 GB/T 15142—2011
的规定,其他类型蓄电池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确定。

5.4.3.2 蓄电池组容量不应小于120 A ·h
(碱性中倍率),蓄电池组的容量在列车中断供电条件下应满 足以下要求:

a) 单独供一般照明用电时间不少于3 h 或应急照明不少于5 h;

b) 或紧急通风不少于1 h、应急照明不少于5 h。

5.4.3.3
蓄电池组正、负极输出均应设有短路保护及隔离开关,各极对箱体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

20 MΩ。

5.4.3.4 蓄电池组使用寿命不应少于6年。

5.4.4 充电器

5.4.4.1 充电器额定输入电压DC600V,
允许电压波动范围 DC500V~DC700V, 输入电压相对峰-峰纹
波因数小于15%。充电器应能承受DC720V 持续不小于2s、1200V
允许持续不小于200 μs 的瞬态过
电压,充电机可停机保护,但器件不应损坏。输入电压小于 DC500V
时可以进行欠压保护,停止输出; DC500V≤ 输入电压≤DC700V
范围时,充电器应正常输出,保证其输出电压稳态调整率不大于±1%,

输入电压大于 DC700V 时可以进行过压保护,停止输出。

应用于DC600V/AC380V
兼容供电制式的充电器工作于交流电源下时,其额定输入电压为

3NAC380V,50 Hz,允许电压波动范围 AC342V~AC412V, 允许频率波动范围49
Hz~51 Hz,输入电

压及频率的波动范围及输入过压、输入欠压保护方式也可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确定。

5.4.4.2 控制电源额定电压 DC110V, 允许电压波动范围
DC77V~DC137.5V, 相对峰-峰纹波因数小

于 1 5 % 。

5.4.4.3 额定输出电压DC120V,
电压整定范围DC115V~DC125V 可调,输出电压相对峰-峰纹波因数
小于10%(与蓄电池并联)。

5.4.4.4
额定工况下,其输出电压稳态调整率不大于±1%。

5.4.4.5 输出容量不小于8 kW。

5.4.4.6 充电器变换效率不应小于90%(额定输出负载
5.4.4.7
在环境温度+40℃条件下,主要功率器件散热器的表面温升小于40 K。

5.4.4.8 充电器输入输出电路应电气隔离。

5.4.4.9
充电器启动和正常工作时对输入电源产生的相对峰-峰纹波因数应小于10%。

5.4.4.10
充电器应考虑环境温度对蓄电池充电的影响。根据蓄电池特性选择温度补偿曲线的形式,如
单段温度补偿曲线或双段温度补偿曲线,但应保证同一编组列车中各充电器并联时能够均流工作。

5.4.4.11
充电器应设有蓄电池欠压监视保护功能,该功能电路应独立于充电器控制电路。

5.4.4.12
充电器应设有车辆级网络通信接口,通过此通信接口能够传输充电器的主要电气参数及状态

代码。

5.4.4.13 充电器按照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进行设计,提交计算报告。

5.4.5 电气综合控制柜

客车电气综合控制柜的要求应符合 GB/T 32595—2016 的规定。

5.5 阻性负载的供电

DC600V
供电系统的电阻性负载如电加热器、电热开水器、温水器等应考虑逆变器供电电压谐波因

素的影响,宜采用 DC600V 直接供电。

GB/T 32587—2016

5.6 DC600V 地面供电电源

DC600V
地面供电电源的性能应满足列车整备及检修的需要,供电容量及技术要求应按5.1执行,

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确定。

6 检验方法

6.1 部件试验

6.1.1 车端连接器按GB/T 25022—2010 、GB/T 25023—2010
中规定的项目进行试验。

6.1.2 客车电缆按电缆相关标准或用户规定的项目进行试验。

6.1.3 蓄电池组按GB/T 15142—2011中规定的项目进行试验。

6.1.4 客车电气综合控制柜按GB/T 32595—2016 中规定的项目进行试验。

6.1.5 逆变器按附录 A 执行。

6.1.6 充电器按附录 B 执行。

6.1.7 DC600V 供电电源装置按附录C 执行。

6.1.8 主要部件装车前车辆制造商应对主要部件进行抽样配套试验。

抽样方法按照每批次产品随机抽取不少于两套进行试验,不同供应商的产品均要进行不少于两次

的配套试验。逆变器、充电器、客车综合电气控制柜及空调机组配套通电试验:

a) 按图纸的规定连接 DC600V
地面电源、蓄电池组、逆变器、充电器、充电器模拟负载、客车电气
综合控制柜及空调机组;

b) 接通 DC110V
控制电源,将客车电气综合控制柜分别置于通风位、制冷位、采暖位,检查客车
电气综合控制柜各控制电路、逆变器、充电器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c) 接通 DC600V
电源,检查逆变器单、三相交流输出,充电器输出电压,充电器输出总电流,蓄电
池充电电流,客车电气综合控制柜及空调机组的运行状态,检验充电器限流充电电流值;

d)
系统正常运转后,空调系统进行温度控制试验,同时检查逆变器负载变化时的工作状态是否
正常;

e) DC110V 控制电源为正常通电状态时,突投 DC600V
电源时,观察逆变器、充电器及空调机组

启动过程是否正常。

6.2 单车试验

6.2.1 机车 DC600V 供电系统试验

机车供电电源装置组装完成以后,应进行以下试验:

a) 绝缘性能:检查 DC600V 供电装置、DC600V 干线、DC600V
动力连接器、通信连接器供电联锁 回路的绝缘性能是否符合4.2.1的规定。

b) 介电强度:检查 DC600V 供电装置、DC600V 干线、DC600V
动力连接器、通信连接器供电联锁 回路的介电强度是否符合4.2.2的规定。

c) 工作性能应进行以下试验:

1) 检查 DC600V 输出动力连接器的极性;

2) 通过操作供电钥匙,检查电源装置的供电和联锁功能;

3) 在空载状态下运行15 min,满载状态下运行30
min,测量输出电压、电流值,检查计量仪
表精度及装置各部件运行状态。同时在上述负载条件下模拟机(动)车过分相,检查电源
装置的软启动功能。在负载试验时应注意电源输出负载的性质,根据实际编组情况确定

GB/T 32587—2016

负载试验所需并联的电容量。

d) 保护功能应进行以下试验:

1) 在 DC600V 动力连接器输出端模拟DC600V
干线接地,检查机车接地保护电路;

2) 在正常输入条件下,测试电源装置的过载、过流、过压等保护功能。

6.2.2 客车电气系统试验

客车电气设备全部安装结束后,应进行以下试验:

a) 绝缘性能:检查 DC600V
布线、车端连接器的线间及其分别对地间的绝缘性能是否符合4.2.1 的规定。

b) 介电强度:检查 DC600V
布线、车端连接器的线间及其分别对地间的介电强度是否符合4.2.2 的规定。

c) 工作性能应进行以下试验:

1) 接通蓄电池,检查车端DC110V 连接器极性及各屏柜 DC110V
电源输入端极性;

2)
操作客车电气综合控制柜、逆变器、充电器等设备开关,检查供电系统联锁电路;

3) 经车端DC600V 动力连接器接入 DC600V
电源,检查客车电气综合控制柜、逆变器、充电 器DC600V
输入端的极性后进行DC600V 通电试验,检查电气系统各部件运行状态。

d) 保护功能应进行以下试验:

1) 检查DC110V 系统欠压保护功能;

2) 模拟DC600V 接地,检查DC600V 绝缘保护功能。

6.3 全列编组试验

客车编组后应进行以下试验:

a) 测量 DC600V、DC110V 输电干线及控制线线间及其对地的绝缘电阻;

b) 检查各车辆 DC110V 控制电路的运行状态;

c) 经列车端部DC600V 动力连接器输入 DC600V, 检查各车辆设备的运行状态;

d) 固定编组进行全列客车电气系统的工作性能试验;

e) 非固定编组进行模拟全列客车电气系统的工作性能试验。

6.4 列车编组试验

当机车或客车新定型时,应将机车和客车编组成列,进行供电系统匹配试验,主要内容如下:

a) 列车供电联锁试验:

1) 操作机车供电钥匙,检查电源装置的供电和联锁功能;

2) 操作客车供电请求开关,检查列车 DC600V 供电和联锁功能。

b) 进行机车、客车电气系统的工作性能试验,试验过程中不应出现 DC600V
电压振荡现象。

c) 模拟DC600V
接地,检查机车和客车绝缘保护功能,应能满足列车接地保护匹配的要求。

7 检验规则

7.1 出厂检验

7.1.1
部件制造商在各部件出厂前,应按6.1的规定和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定的相关检
验细则进行部件出厂检验。

7.1.2
车辆制造商应在逆变器、充电器、客车电气综合控制柜、空调机组等主要部件装车前,对主要部
件按6.1.8的规定及车辆制造商制定的检验细则进行地面配套试验,配套试验过程中,任意一项不合

GB/T 32587—2016

格,均判为不合格。配套试验合格后,主要部件按此配套关系进行装车。

7.1.3
车辆制造商在新造车出厂前,对新造单车应按6.2的规定及车辆制造商制定的检验细则进行单
车试验,单车试验过程中,任意一项不合格,均判为不合格。

7.1.4
车辆制造商在客车编组后,应按6.3的规定及车辆制造商制定的检验细则进行全列编组试验。

7.1.5 机车、客车新定型时,应按6.4的规定进行列车编组试验。

7.1.6 各部件产品出厂时,应附带以下文件:

a)
使用说明书,包括原理图、器件布置示意图、主要技术参数、安装图、使用维护说明等;

b)
客车电气综合控制柜、逆变器、充电器应附绝缘电阻及介电强度的例行试验数据;

c) 产品合格证。

7.1.7 经具有资质的认证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定型产品方能装车使用。

7.1.8 DC600V
供电电源装置、逆变器、充电器、客车电气综合控制柜应经装车运行考核合格后方可批
量使用。

7.2 型式检验

7.2.1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试制完成时;

b) 设计上或工艺上有变更,有可能影响产品的性能和特性时;

c) 连续生产5年时;

d) 出厂检验的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e) 产品停产2年后,恢复生产时;

f) 更换或新增生产单位时。

7.2.2 型式检验项目见6.1.1~6.1.4。

GB/T 32587—2016

A

(规范性附录)

逆变器检验方法

A.1 外观检查

检查外形尺寸、安装尺寸、布线、零部件和焊接质量是否符合本标准及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及

技术文件的要求。

A.2 电气性能试验

A.2.1 试验要求

逆变器应与客车实际配套电气综合控制柜、空调机组及其他负载配套进行试验,空调机组应处于规

定的各种工况下。

A.2.2 绝缘电阻及介电强度试验

A.2.2.1 试验条件

试验应在电路与接地部件之间及彼此无电连接的导电部件之间进行。试验时允许所有半导体器

件、电容短接或断开,印刷电路板拔除。

A.2.2.2 绝缘电阻测量

绝缘电阻测定用兆欧表,应符合下列等级规定:

a) DC110V 电路用500 V 兆欧表测量;

b) DC600V、AC380V 电路用1000 V 兆欧表测量。

A.2.2.3 介电强度试验

DC110V 试验电压工频1500 V,AC380V、DC600V 试验电压工频2500 V,
试验时电压从零升到规

定值的时间应小于10 s,保持规定的试验电压时间为1 min。

A.2.3 电气性能指标试验

A.2.3.1 系统连接

试验系统按图 A.1 方式连接。

GB/T 32587—2016

style="width:8.8in;height:2.72014in" />

A.1 系统连接示意图

A.2.3.2 输入、输出参数测定

试验系统正常运行后,将逆变器输入电压稳定在 DC600V,
负载功率分别按制冷、采暖工况加至额
定值。测定逆变器的输入电压、输入电流、输出电压有效值、输出电流、输出电压频率、输出功率、正弦性

畸变率、相序。

A.2.3.3 电机输入端过电压Upek的测定

输出参数测定试验时,在空调机组风机及压缩机输入端拍摄过电压Uk
波形,取最大值。

A.2.3.4 单、三相输出电压相对谐波含量测定

输出参数测定试验时,用频谱分析仪或用带有抑制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的宽频带电压表测定单、三
相输出端电压的基波和各次谐波的方均根值,由输出电压的总方均根值和滤去基波后的总谐波电压确

定谐波含量。

A.2.3.5 输出电压正弦性畸变率测定

输出电压正弦性畸变率按 TB/T 2397—1993 的规定进行测量。

A.2.3.6 输出电压稳定度试验

A.2.3.6.1 逆 变 器 输 入 电 压 稳 定 在 DC600V,
按额定负载的0、25%、50%、75%、100%、110%加载,测定

各级负载稳态运行时的输出电压值,按式(A.1) 计算输出电压的稳定度:

0n=(U₁-U)/U×100% … … … … … … …(A. 1)

式中:

U — 额定工况条件下,三相输出电压的平均值;

U₁- 各级负载状态下,三相输出电压有效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A.2.3.6.2 额定负载工况下,测定输入电压分别为660 V 、600 V 、570 V
、540 V 、500 V 时的输出电压。

当输入电压小于 DC500V 时进行欠压保护,停止输出。

当 DC500V≤ 输入电压≤DC540V
范围时,允许逆变器降频降压输出,但要保证交流输出的压频比

V/f=C(7\<C\<8), 最低稳定输出频率不应低于40 Hz。

当 DC540V \<输入电压≤DC660V
时,逆变器应正常输出,保证其交流电压稳定度不大于 AC380V

±19 V,50 Hz±1 Hz。

当 DC660V \<输入电压≤DC700V 时,逆变器交流输出应保证 AC380V±38 V,50
Hz±1 Hz。

当输入电压大于DC700V 时可以进行过压保护,停止输出。

A.2.3.7 降频降压输出试验

当输入电压在DC500V~DC540V 之间时,V/f=C(7\<C\<8),f≥40 Hz。

GB/T 32587—2016

A.2.3.8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试验

额定三相平衡负载工况下,逆变器输出三相电压的平均值与最大(或最小值)之差与平均值之比不

大 于 2 % 。

A.2.3.9 输入过欠压保护值试验

调节输入电压,使700 V≤ 输入电压≤735 V
区间时,观察逆变器有无过压保护动作和故障显示

功能。

调节输入电压,小于 DC500V 时,观察逆变器有无欠压保护和故障显示功能。

A.2.3.10 模拟过分相试验

逆变器工作10 min, 切断 DC600V 电源,使逆变器 DC600V 输入端在1s
内降至100 V 以下,10 s

后再恢复,检查逆变器过分相功能。

A.2.3.11 短路试验

模拟输出短路,检查短路保护功能。

A.2.3.12 缺相、输出过流保护试验

模拟负载缺相、输出过流,检查逆变器缺相和输出过流保护。

A.2.3.13 启动性能试验

A.2.3.13.1
记录逆变器额定负载状态时的启动电流波形、稳态电流波形、稳态电压波形,测定其启动时

间和最大启动电流。

A.2.3.13.2 记录逆变器VVVF
启动状态时,空调机组风机、压缩机输入端的启动电流波形,测定启动

时间和最大启动电流。

A.2.3.14 负载冲击性能试验

A.2.3.14.1
逆变器在50%负载状态下稳定运行时,突加三相制冷压缩机负载,观察逆变器运行状态有

无异常现象。

A.2.3.14.2
在单相输出端突加电冰箱、吸尘器等负载,观察逆变器运行状态有无异常现象。

A.2.3.15 效率测定

效率测定可与输出参数测定同时进行。

A.2.3.16 连续运行试验

逆变器在规定的最高工作环境温度下,按实际运行状态操作(电力机车牵引模拟电网过分相状态),

按额定工况加载,连续运行时间不应小于6 h,试验期间,逆变器应工作正常。

A.2.3.17 温升试验

温升试验应在环境温度+40℃下进行。

A.2.3.18 电压冲击试验

DC110V 控制电源正常通电状态时,逆变器应具备承受突加、突减 DC600V
输入电源冲击的能力。

GB/T 32587—2016

A.2.3.19
控制电源电压波动试验

控制电源在 DC77V~DC137.5V 范围内变化时,逆变器工作状态应正常。

A.2.3.20 本车双逆变器之间的热备供电试验

模拟双逆变器中的一
台逆变器发生不可恢复故障,故障逆变器应停止输出并发出开关量故障信号,
另一 台逆变器应同时停止输出,先使逆变器减载信号有效,延时30 s
后,吸合热备接触器,正常的逆变

器重新启动,此时两台逆变器的交流输出对外电气接口均有电。

A.2.3.21 邻车单逆变器之间的互备供电试验

两台单逆变器通过电气综合控制柜的控制选择组成互备供电组合,模拟其中一
台逆变器发生不可
自恢复故障,故障逆变器应停止输出并发出开关量故障信号,向另一
台逆变器发送互备供电请求信号,
另一台逆变器收到信号后停止输出,发出互备供电允许信号、互备供电接触器驱动信号、减载信号,延时
后重新启动;故障逆变器收到互备供电允许信号后,发出互备供电接触器驱动信号、减载信号,此时两台
逆变器的交流输出对外电气接口均有电,实现互备供电,同时故障逆变器通过网络向电气综合控制柜发

送扩展受电模式代码,正常逆变器通过网络向电气综合控制柜发送扩展供电模式代码。

A.3 环境试验

A.3.1 低温试验

A.3.1.1 逆变器低温试验按 GB/T 25119—2010 中12.2.3的规定进行。

A.3.1.2 逆变器在规定的最低环境温度(一40℃±3℃)下保持2 h
后,给逆变器提供110 V 直流电源、

供电电源及风机负载,稳定运行后测量其输出电压频率,输出电压有效值,观察电动机负载突投性能。

A.3.1.3 上述性能试验完毕后,切断 DC110V 、DC600V
供电将环境箱内温度降至 — 40℃进行16 h 的
低温保存,然后取出,除去水滴,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恢复1 h~2h,
然后检查外观及进行通电试验,

测定输出电压有效值、输出电压频率。

A.3.2 高温存放试验

将逆变器置于70℃高温环境中存放6 h
后,将环境温度降至常温后恢复,检查外观并进行通电试

验,测定输出电压有效值、输出电压频率及负载突投性能。

A.3.3 交变湿热试验

A.3.3.1 逆变器交变湿热试验按 GB/T 25119—2010 中12.2.5进行。

A.3.3.2
试验结束后,逆变器在正常试验条件下恢复,然后进行外观检查及通电试验,测定输出电压有

效值、输出电压频率及负载突投性能。

A.3.4 振动和冲击试验

A.3.4.1
逆变器整机或部件的振动和冲击试验在试验室环境气候条件下进行。

A.3.4.2 振动和冲击试验按 GB/T 21563 中 规 定 1 类 A
级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A.3.4.3 试验结束后,进行外观检查及通电性能试验。

A.3.5 电磁兼容试验

电磁兼容性试验按 GB/T 24338.4 的规定进行。

GB/T 32587—2016

A.3.6 防护等级试验

按 GB4208
中规定方法进行防水性能试验,其余性能在装车运行考核试验中进行。

A.4 噪声试验

逆变器工作时,在1 m 处测量逆变器噪声。

A.5 装车运行考核试验

为了考核逆变器对铁道车辆实际环境条件、输入电源条件、车辆电气线路布置方式等的适应能力,
考核逆变器设计和工艺的正确性,新产品在通过型式试验之后,还应进行装车运行考核。投入运行考核
的样品数量一般不应少于2台。考核时间不应少于1年,运行考核里程不应少于2×10⁵
km, 运行考核

期间若发生由于设计不合理或工艺不良而引起的故障,认为运行考核不合格。

A.6 检验项目

各类检验项目内容见表 A.1。

A.1 逆变器检验项目

项 目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外观检验

绝缘电阻及介电强度试验

输入、输出参数测定

电机输入端过电压Uek的测定

单、三相输出电压相对谐波含量测定

输出电压稳定度试验

降频降压输出试验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试验

输入过压保护值试验

模拟过分相试验

短路试验

缺相、输出过流保护试验

启动性能试验

负载冲击性能试验

效率测试

连续运行试验

GB/T 32587—2016

A.1 ( 续 )

项 目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温升试验

控制电源电压波动试验

本车双逆变器之间的热备供电试验

邻车单逆变器之间的互备供电试验

环境试验

防护等级试验

噪声试验

GB/T 32587—2016

B

(规范性附录)

充电器检验方法

B.1 检验要求

B.1.1
试验用仪器、仪表、环境试验设备应符合有效期要求,测量仪器、仪表(兆欧表、耐压设备除外)精

度不低于0.5级。

B.1.2
试验负载应包括碱性蓄电池组或与之特性相符的模拟蓄电池和直流电阻负载。

B.2 外观检查

B.2.1

检查充电器的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B.2.2

检查充电器的柜体表面是否平整,油漆是否均匀、无流痕。

B.2.3

检查柜门开闭是否灵活,防水防尘措施是否齐全、可靠。

B.2.4

检查柜内配线是否整齐美观,器件安装是否牢固。

B.2.5

检查所用的显示仪表是否符合要求。

B.2.6

检查铭牌标志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有无高压标志及接地螺栓。

B.3 绝缘电阻测量

B.3.1
试验前,为防止电子线路发生电压击穿现象,应对充电器的所有电子电路做相应的保护。

B.3.2 用500V 兆欧表测量 DC110V 回路各线对外壳的绝缘电阻,用1000 V
兆欧表测量 DC600V 各

线对外壳的绝缘电阻。

B.4 介电强度试验

B.4.1 试验电压频率为50 Hz 正弦波,试验电压升至全值的时间小于10 s。

B.4.2 DC110V 电路各线对外壳,分别施加1000 V 试验电压1 min
无击穿或闪络现象。

B.4.3 DC600V 电路各线对外壳,分别施加2500 V 的试验电压1 min
无击穿或闪络现象。

B.5 工作性能试验

B.5.1 试验电源

试验电源包括 DC600V 电源和 DC110V 蓄电池组。

B.5.2 限流充电特性试验

将蓄电池放电至92 V±0.5V,
记录蓄电池初始电压。然后接通输入电源,从充电器开始工作时 起,每隔10 min
记录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值,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曲线应符合蓄电池的充电曲线,限流

值应按照式(B.1) 计算:

GB/T 32587—2016

I=C;×0.2+6 ……… … … … …(B. 1)

式 中 :

I — 充电限流值,单位为安(A);

Cs— 蓄电池组的标称容量,单位为安时(A ·h)。

示例:蓄电池组容量为120 A ·h (碱性中倍率)时,充电限流值 I=120×0.2+6=30
A。

B.5.3 输出特性试验

B.5.3.1
额定输入电压(蓄电池为非限流充电状态下)、额定负载状态下的输出电压应为额定值。

B.5.3.2 充电器输出为满载,输入电压自 DC500V~DC700V
变化时,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应符合本标准

的规定 。

B.5.3.3
充电器的输入电压为额定值,负载分别为5%、20%、50%和100%时,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应符

合本标准的规定。

B.5.4 输入电压突加试验

当输入电压突加时,充电器应能正常启动和工作。

B.5.5 模拟过分相试验

充电器每工作10 min, 将输入电源断开,使 DC600V 输 入 端 1 s 内 降 至 1
0 0 V 以下,10 s 后 充 电 器

应能正常工作。该项试验连续模拟10次。

B.5.6 负载突加和突减试验

连接蓄电池组及其他负载,额定输入状态下,突加、突减50%额定负载,充电器应能正常工作。

B.5.7 输出电压纹波测量

额定工作状态下,测量充电器输出端的电压波形,在接入蓄电池时,输出电压的纹波谷峰值应符合
技术条件要求,同时测量充电器启动和工作时直流输入电压波形,充电器启动和工作产生的相对峰-

纹波因数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B.5.8 控制电源电压波动试验

输入和输出均为额定状态,当控制电源电压在DC77V~DC137.5V
的范围变化时,充电器应能正常

工作 。

B.5.9 额定容量和变换效率测量

额定输入和输出状态下,测量充电器的输入和输出功率,计算变换效率,输出容量和变换效率应符

合本标准的要求。

B.5.10 输入、输出保护功能试验

B.5.10.1 当700 V \<输入电压≤735 V 和 4 7 5 V≤ 输 入 电 压 \< 5 0 0 V
时,输入过压和欠压保护动作。

B.5.10.2 当 1 . 2 倍 过 载 持 续 1 min
或输出短路时,充电器过流保护功能动作。

B.5.11 蓄电池充电温度补偿试验

按照蓄电池的温度补偿曲线模拟温度、充电电流等参数,检查充电器的输出电压是否符合要求。

GB/T 32587—2016

B.6 温升试验

额定工作状态下,将充电器置于40℃±1℃的环境温度中,连续工作,性能参数应符合本标准要
求。当主电路功率器件散热器表面温度在最后1 h
内温度变化不大于1℃时,可视为温度已稳定。散

热器的表面温升不应高于40 K。

B.7 环境试验

B.7.1 低温试验

B.7.1.1 充电器在规定的最低环境温度( 一 40℃±3℃)下保持2 h
后,接通电源,充电器应能正常

工作。

B.7.1.2 低温功能性试验结束后,切断电源,将箱内温度降到-40℃,搁置4
h, 然后取出充电器,擦干

水滴,在环境温度下恢复2 h,再次通电,充电器应能正常工作。

B.7.2 高温试验

B.7.2.1 环境温度为45℃时,充电器连续工作6 h, 充电器应能正常工作。

B.7.2.2 将充电器置于70℃高温环境中存放6 h,
然后再恢复至常温,进行通电试验,充电器应能正常

工作。

B.7.3 交变湿热试验

交变湿热试验按 GB/T 25119—2010 中12.2.5的规定进行。

B.7.4 振动和冲击试验

振动和冲击试验按 GB/T 21563 中 规 定 1 类 A 级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B.7.5 电磁兼容性试验

电磁兼容性试验按 GB/T 24338.4 的规定进行。

B.8 检验项目

各类检验项目内容见表 B.1。

B.1 充电器检验项目

项 目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外观检验

绝缘电阻及介电强度试验

限流充电特性试验

输出特性试验

输入电压突加试验

模拟过分相试验

GB/T 32587—2016

B.1 ( 续 )

项 目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负载突加和突减试验

输出电压纹波测量

控制电源电压波动试验

额定容量和变换效率测量

输入、输出保护功能试验

蓄电池充电温度补偿试验

温升试验

环境试验

GB/T 32587—2016

C

(规范性附录)

DC600V 供电电源装置检验方法

C.1 外观检查

C.1.1 检查屏柜焊接质量,油漆是否均匀、平整,镀件是否有光泽。

C.1.2 检查紧固件有无短缺松动,器件及线号是否标识完整、清晰、准确。

C.1.3 检查各器件安装是否牢固,柜内配线是否正确、整齐。

C.1.4 检查供电电源装置的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C.2 触发脉冲试验

测试触发脉冲的电流波形是否满足所选晶闸管的要求。采用下列方法之一进行测试:

a) 在无交流输入电压状况下测试并记录晶闸管的触发脉冲电流波形;

b)
在空载试验的同时,测试并记录晶闸管的触发脉冲电流波形,但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

C.3 绝缘电阻及介电强度试验

C.3.1 试验条件

试验前,应对 DC600V 供电电源装置的所有电子电路做相应的保护。

C.3.2 绝缘电阻测量

主电路对控制电路、辅助电路、柜体(地)间的绝缘电阻用1000 V
兆欧表测量;控制电路、辅助电

路、柜体(地)间的绝缘电阻用500 V 兆欧表测量。

C.3.3 介电强度试验

主电路对控制电路、辅助电路、柜体(地)间,分别施加4500 V
试验电压;控制电路对辅助电路、柜

体(地)间,分别施加500 V 工频试验电压;辅助电路对柜体(地)间,分别施加2000
V 工频试验电压。

试验电压频率为50 Hz 正弦波,试验时电压从零升到规定值的时间应小于10
s,保持规定的试验电

压时间1 min。

C.4 冷却试验

按照供电电源装置实际运用工况,启动冷却系统,测量冷却介质流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C.5 空载试验

检查供电电源装置在额定电压下的运行,直流输出电压是否符合要求。试验时,输入端施加额定交

流电压,输出端不外接负载。

GB/T 32587—2016

C.6 负载试验

C.6.1
闭合直流电源和辅助电源,供电电源装置控制系统、辅助系统正常工作后,输入电压为额定电
压,允许偏差5%,供电电源装置开始运行,进行电阻负载试验;试验过程中,通过高压探头用示波器观

测输出电压。

C.6.2 对供电电源装置进行15 min 的25%电阻负载试验。

C.6.3 对供电电源装置进行15 min 的50%电阻负载试验。

C.6.4 对供电电源装置进行15 min 的75%电阻负载试验。

C.6.5 对供电电源装置进行30 min 的100%电阻负载试验。

C.6.6 对供电电源装置进行1 min 的110%电阻负载试验。

C.7 效率检测

在负载试验的同时,用功率分析仪检测并记录供电电源装置的输入功率、功率因数和输出功率,计

算出不同负载工况下该装置的效率。

C.8 温升试验

试验前,选取供电电源装置内的晶闸管和整流管各1个,在散热器表面尽可能靠近元件的位置埋设

热电偶。

试验步骤同C.6.5,供电电源装置开始运行后,持续工作到温升稳定为止,试验过程中,用红外线测
温仪测量母线等处最高点的温度以及供电电源装置的表面温度,同时测量晶闸管、整流管的散热器台面

温度。

C.9 保护功能试验

C.9.1 接地保护

按空载电压进行试验,当供电电源装置直流侧稳定输出 DC600V
后,通过使用接地保护试验工装

分别与主电路的输出端接触,供电电源装置封锁脉冲、交流接触器断开,并将故障锁存。

C.9.2 过流保护

按负载电压进行试验,接入125%电阻负载。闭合直流电源和辅助电源,供电电源装置控制系统、
辅助系统正常工作后,输入电压为额定电压,允许偏差5%,供电电源装置开始运行,使用示波器检测直

流输出电流值,电流大于DC800A,
供电电源装置封锁脉冲、交流接触器断开,并将故障锁存。

C.9.3 过压保护

按空载电压进行试验,过压保护试验前,将输出电压DC600V 调整为 DC720V,
试验过程中,通过高

压探头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电压值,当输出超过 DC720V
时,供电电源装置封锁脉冲。

GB/T 32587—2016

C.10 环境试验

C.10.1 低温试验

低温试验前按照100%负载功率试验要求进行接线及试验准备。试验时将供电电源装置从环境温
度中放入低温箱内,逐渐降低温度至-40℃±3℃保持2 h
后,闭合直流电源和辅助电源,供电电源装
置控制系统、辅助系统正常工作后,输入电压为额定电压,允许偏差5%,供电电源装置开始运行,进行
电阻负载试验。试验过程中,供电电源装置应能正常工作。持续10 min
后,切断电源,关闭供电电源装 置,在箱温-40℃±3℃环境下保持16
h,然后恢复至常温,在确保器件上没有凝露的情况下取出供电

电源装置,在正常试验大气环境下进行100%功率负载试验。

C.10.2 高温试验

C.10.2.1 环境温度为45℃时,供电电源装置连续工作6 h,
供电电源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C.10.2.2 将供电电源装置置于70℃高温环境中存放6 h,
然后再恢复至常温,进行通电试验,供电电

源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C.10.3 交变湿热试验

按 GB/T 2423.4—2008
中有关的规定进行40℃六周期的试验。试验结束后,进行绝缘试验与空

载试验。

C.10.4 振动和冲击试验

振动和冲击试验按 GB/T 21563 中 1 类 A
级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束后,进行外观检

查、绝缘试验及空载试验。

C.10.5 电磁兼容试验

根据GB/T 24338.4 中规定,对供电电源控制系统进行表 C.1
中7项电磁兼容试验。

C.1 电磁兼容试验项目

序号

试验内容

试验等级

通过等级

1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X级20 V/m

检验A级

2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3级10 V(r.m.s.)

检验A级

3

静电放电抗扰度

3级空气放电±8000 V

接触放电±6000 V

检验B级

4

浪涌(冲击)抗扰度

3级线-线±1000 V

线-地±2000 V

检验B级

5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4级信号端±2000 V

3级电源端±2000 V

检验A级

6

电磁辐射骚扰

30 MHz~230 MHz

≤40 dBuV/m

230 MHz~1 GHz

≤47 dBuV/m

7

电源端骚扰电压

150 kHz~500 kHz

≤79 dBuV

500 kHz~30 MHz

≤73 dBuV

GB/T 32587—2016

C.11 检验项目

型式检验及出厂检验项目见表C.2。

C.2 DC600V 供电电源装置检验项目

项 目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外观检查

触发脉冲试验

绝缘电阻及介电强度试验

冷却试验

空载试验

负载

试验

25%负载试验

50%负载试验

75%负载试验

100%负载试验

110%负载试验

效率检测

接地保护试验

过流保护试验

过压保护试验

温升试验

环境试验

延伸阅读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32587-2016 旅客列车DC600V供电系统. 进一步学习

联系我们

DB3308-T 138-2023 农用植保无人机作业操作规范 衢州市.pdf